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登录          人员查询
    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学习胶东乳娘 赓续红色基因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2024-12-03 来源: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

    在威海这片红色热土上产生的乳娘群体,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革命文化,成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要论断的鲜明例证,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胶东乳娘的精神内涵

    1941年11月,胶东医院育儿所在荣成县岳家村筹备成立。1942年4月,辗转至现乳山市东凤凰崖村,7月成立胶东育儿所,9月迁至崖子镇田家村。1948年春,迁至城区街道腾甲庄村。1952年7月,整体移交给乳山县人民政府,更名为乳山县育儿所。十年间,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哺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谱写了一首人间大爱之歌。

    胶东乳娘是一群勤劳质朴、英勇无畏的母亲,在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她们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亲生,在日常照护中疼爱有加,在艰难困苦时呵护备至,在生死考验前挺身而出,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一是忠心向党的坚定信念。胶东乳娘是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真实写照,充分表现出人民群众忠心向党的坚定信念。她们一心一意跟党走,舍其所有、倾其所能,甘愿为革命胜利贡献力量。东凤凰崖村乳娘初典英为了哺育乳儿“八一”,忍痛给自己的孩子断奶,每次做饭前先把自己的孩子绑在窗棂上,再一手照顾“八一”、一手忙活做饭。正如乳娘们说的:“俺不识字,但能分得清好和坏、善和恶,谁对人民好,俺们就拥护谁”。

    二是勇于牺牲的担当精神。在面临生死大难的时候,胶东乳娘骨子里流淌着慷慨仁义、豪气担当,义无反顾地选择舍生取义、以命相助。她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汗水和血水诠释了责任和担当。1942年冬,东凤凰崖村乳娘姜明真与婆婆带着乳儿“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藏在山洞里,为避免暴露,她狠下心,跑着把儿子送到另一个无人的山洞。日军撤离后,发现孩子的手脚被石头磨得鲜血直流,哭得肚子胀鼓鼓的,回家后没几天就夭折了。那几年,姜明真先后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而她的6个亲生骨肉,因战乱、饥荒和疏于照顾,夭折了4个。

    三是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乳娘身上充分体现了胶东妇女的朴实和无私,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尽管自己生活艰难,但为了照顾好乳儿,她们殚精竭虑、无微不至,这种坚守和执着创造了苦难中的人间奇迹,树立了母爱丰碑。田家村乳娘矫曰志连续给贫血的乳儿“生儿”输血,孩子的病好了又犯、犯了又好,矫曰志输血后经常一头倒在炕上昏睡,最严重的一次连续躺了三四天才缓过劲儿。

    四是守信重诺的传统美德。在极端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胶东乳娘毫不犹豫地接过乳儿,虽然她们与乳儿父母互不认识,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践行了一诺千金的品质。乳儿“小远落”刚送到东凤凰崖村乳娘肖国英家里时,瘦得皮包骨头。为保证有足够的奶水,一家人将不多的口粮大都给了肖国英。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孩子的身体渐渐好起来。1942年11月,日军扫荡马石山,裹着小脚的肖国英一手抱着“小远落”、一手拽着女儿,拼命地朝丈夫事先挖好的山洞跑去。眼看鬼子越来越近,而女儿累得实在跑不动了,情急之下,肖国英一狠心把女儿撂在灌木丛里,自己则抱着“小远落”跑上山。正是由于那晚哭了一夜,女儿落下了终生哮喘的病根。

    二、对胶东乳娘的挖掘宣传

    一是深入挖掘胶东乳娘史料。通过赴省及周边市区收集档案资料、面向全国发布胶东育儿所相关史料征集公告、对乳娘较为集中的镇进行“地毯式”调查、人找人等方式,联系上部分乳儿和家人,获得更多历史资料。

    二是精心打造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投资3500多万元在崖子镇田家村建成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获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数万人次。同时,加强对外联络,山东大学(青岛)、山东艺术学院等多所高校挂牌设立党性教育基地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三是研究提炼乳娘精神内涵。先后举办弘扬传承乳娘精神座谈会、红色乳娘精神暨乳山革命文化建设高层专家研讨会、全国妇联胶东乳娘与妇女支援抗战座谈会等研讨活动,不断深化对胶东乳娘精神内涵的认识。

    四是广泛宣传胶东乳娘精神。编写《胶东育儿所》等书籍,追忆胶东育儿所发展历程、乳娘事迹、乳儿故事。将胶东乳娘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题材,在各级媒体密集报道。2019年2月,舞剧《乳娘》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同时举办新闻发布会暨寻访乳儿活动启动仪式,引起强烈反响;5月,开展“感恩乳娘乳山行”活动。2020年7月,举办“回乳娘家乡看看”活动。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乳山市印发《关于开展向红色乳娘学习的决定》,掀起学习乳娘的热潮。多年来,围绕红色乳娘题材,先后推出了大量文艺作品,涵盖专题片、记录电影、舞台剧、吕剧、舞剧、话剧、报告文学、绘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红色乳娘的感人故事,以优秀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

    三、向胶东乳娘学习的时代价值

    一是弘扬革命精神的必然要求。胶东人民历来就有忠厚纯朴、爱憎分明、追求进步、勇于斗争的光荣传统,较早接触到共产党的思想主张,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尤其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胶东妇女,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斗争,让妇女翻身得解放、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厚的感情,这种感受和感情化为感激、感恩、回报,成为胶东乳娘产生的思想根源。

    胶东乳娘所代表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在血与火的考验锤炼中孕育形成的,与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一脉相承,与中国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同时,胶东乳娘也是整个胶东母亲形象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冯德英《苦菜花》中的母亲、峻青笔下的母亲形象相映照,成为革命母亲形象谱系中的重要代表。向胶东乳娘学习,是弘扬革命精神的具体行动。要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赓续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是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纵观中华民族精神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始终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另一种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两种力量交融,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

    胶东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区域,富有爱国爱民、礼法结合、义利并重和开放性、务实性、多元性的特点。胶东大地富有齐鲁文化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的传统,胶东妇女素有勤劳朴实、坚贞不屈的精神。胶东乳娘之所以能够产生,源于胶东悠久历史文化与深厚红色文化的结合。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胶东人民养成了忠心爱国、知恩图报、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秉性和品格,成为胶东乳娘产生的文化土壤。传承和弘扬胶东乳娘精神,就是不断深化和丰富齐鲁文化的内涵。

    三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组织深深扎根于胶东大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夺取革命胜利、实现人民解放艰苦奋斗,深深感动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胶东乳娘产生的行为基础。马石山突围战就是这样的典型,十勇士、十八勇士等英雄群体为了救百姓,轮回拼杀、视死如归,谱写了人民军队舍生为民的壮丽诗篇。正是如此,才产生了胶东乳娘这样的英雄群体。

    胶东乳娘身上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正是党群血肉相连、军民水乳交融的最生动写照。向胶东乳娘学习,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现实体现。

    胶东乳娘之所以感天动地、魅力无穷,主要在于其舍生忘死、以命换心、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这一精神“内核”代代相传,成为胶东人民不断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胶东乳娘是威海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威海人民将坚持不懈把学习胶东乳娘激发出来的动力和活力转化为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具体行动,以行动见担当,以奉献显情怀,以实绩展风采。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4 政经评论网
    京ICP备2023039473号-2